在《消失的天才》系列中,约什-杰克逊是一个令人心疼的佼佼者。他的故事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一块被反复折射的棱镜,不断被光与影交织割裂,映照出一段被剥削的天才之路。
出生于1997年的密歇根州南菲尔德市,约什的成长历程始于一幢政府救济的房里,墙壁上挂着乔丹的海报。他的记忆里,父亲的缺席是个未解的谜团。而母亲阿普丽尔,曾是田径界的一颗明星,却因生活所迫,走上了不归路。她没有固定工作,更因不愿从事体力劳动而频繁触犯法律,甚至沦为监狱的常客。这份扭曲的馈赠中,杰克逊的第一双篮球鞋竟是缓刑官所赠,这双鞋仿佛成了他命运的隐喻——他的运动天赋是母亲偷来的“赃物”,而篮球则成为了他洗刷命运的工具。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杰克逊的母亲出狱后,他的人生仿佛陷入了噩梦。阿普丽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杰克逊身上,她带着他来到球场,对他进行近乎残酷的训练。当球场灯光熄灭,她仍不满足于此,会拉着儿子在路灯下继续练习脚步。尽管杰克逊已经筋疲力尽,速率明显下降,但阿普丽尔似乎并未察觉他的疲惫和困倦。
“你想像我一样蹲监狱吗?”这句质问在杰克逊的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于是篮球对他而言,不再只是单纯的热爱和追求,更多的是一种迎合母亲期待的方式。这也为后来他对篮球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埋下了伏笔。
对于杰克逊来说,更大的挑战来自内心深处的“缺乏安全感”。家庭不断的麻烦让他与母亲不停地换地方躲避债务与处罚。在他进入大学前的15年里他们已经辗转四座城市,换了八所学校。“朋友?”他自问,“我还有朋友吗?”这种不稳定的成长环境使得他的人格被不断切割和重塑。
尽管如此,他的篮球天赋还是引起了球探们的注意。然而这些球探们为了让他更具价值、使自己获得更多利益而对他进行了大肆吹嘘和过度包装。他们将他的骨架与杜兰特相提并论,用他的“威少式引擎”来形容他的运动力却掩盖了他情绪管理上的问题;耐克品牌更是打造出“左手魔术师”的人设而忽略他实际上习惯用右手;训练师更是刻意让他在庆祝时捶胸嘶吼营造出超级球星的气质而忽视了他在私下里其实是一位酷爱抽象画的艺术家。
在商业的包装下他成为了全美第一高中生并顺利升入堪萨斯大学最终以第四顺位被太阳队选中。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陪伴他逐渐迷失在商业的漩涡中。
进入NBA后杰克逊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他拒绝调整投篮动作因为“耐克说左手是我的商标”。他的进攻效率始终无法达到及格线而曾经引以为傲的防守也因天赋优势和明星待遇的消失变得脆弱不堪毫无纪律性可言。球场上的不尽如人意使得杰克逊内心越来越分裂。
与此同时以他名义成立的基金会、他的学生时代成绩等问题也相继被揭露出来一个个谎言被戳破使得杰克逊内心既压抑又狂躁不断惹出麻烦。他的内心世界仿佛一个充满矛盾的迷宫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从灰熊到活塞再到国王每支球队都试图引导和改变他然而始终未能成功。直到22年夏天他被流放到发展联盟中尽管他在那里表现出色场均得分达到21分但却尴尬地未能吸引任何NBA球队的目光。“我身体里有24个约什-杰克逊但他们需要的是第25个。”他在推特小号上无助地写道。
尽管杰克逊的行为有时令人失望但他的家庭遭遇和成长经历却让人深感同情。篮球工业催生出众多超级球星但同时也产生了像杰克逊这样的畸形产物他们的人格被切割得粉碎看起来就像一个精神病人。当我们回望他高中时期的逆天扣篮时或许会被震撼但算法不会推送另一个事实——那场比赛的篮筐高度被偷偷调低了5厘米这就像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安装着偏差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