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强双雄难立
在热闹非凡的中超联赛中,海港与申花,作为常年冠、亚军的两队,近日却在亚冠的舞台上惨遭大败,纷纷出局。这个结局犹如一道沉重的枷锁,让无数球迷心生不满。他们纷纷质疑,为何在赛场上频频出现“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尴尬局面?
从上海媒体的角度出发,海港与申花能够在瑞士轮新赛制预赛阶段晋级16强,已经算是完成了任务。但是面对残酷的竞技现实和复杂多变的足球环境,仅此已不足以支撑中超球队的野心和期待。毕竟竞技体育中,“争先”固然重要,但足球并非单纯的竞技,而是融合了诸多元素和深层次的考量。
对于中超而言,它是个什么样的联赛?中超俱乐部的实力如何?多年的沉淀和磨砺,球迷们心知肚明。那些仍纠结于“亚冠是为国争光”这一伪命题,进行道德绑架的人,实属纯坏之举。
在法理上,除了国家队的赛事,俱乐部层面的洲际竞技并不算是为国争光。无论技术如何被“泰超”赶上,主体都是中超。而中超作为一个商业单元,与意甲、德甲、西甲等并无本质区别。更何况,现在的亚冠已经取消了外援限制,金钱可以堆砌出全外援全首发,但这样的虚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且浪费巨大。
对于中超俱乐部而言,亚冠并非他们梦寐以求的赛事。亚冠的存在更多是一种消耗巨大的商业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鸡肋般的存在。中超联赛并非以“亚冠预选赛”的形式出现,因此球迷不应强求。各球队参与亚冠,更多是出于上下级关系中的被动性参与。
从经济层面看,申花和海港从亚冠中能获取的收益并不高。相对于保守估计的中超顶级俱乐部的工资支出,亚冠的奖金占比微乎其微。与欧洲豪门如国际米兰相比,其进入欧冠八强可获得的巨额奖金与其工资支出形成鲜明对比。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多线作战对球队来说风险巨大,涉及球队阵容厚度、轮换制、伤病情况等多重实际问题。
在人才储备层面,中国具备能力和水平的球员已经不多,加上年龄、伤病等综合原因,很难支撑常态化的一周三赛。现实情况是,日韩替补球员就能与我们的一线球队一较高下。那么对于一个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而言,联赛和亚冠孰轻孰重?是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这并不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对于有同理心的球迷而言,他们大多支持俱乐部的战略决策。作为商业体,球队只需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即可。至于那些执着要求“在亚冠为国争光”的人,或许他们并不了解当前中超的真正现状。
中超最直观的自知便是每赛季前的“资质认证”——欠薪情况的大揭露。大概至少一半的中超俱乐部都在为生存而努力。因此,有球迷戏谑道:“还要啥自行车啊?”“内行内战”的优秀也是优秀。现在的中超有能力“外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亚冠名额的减少,对于中超俱乐部而言或许是一种解脱。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的足球环境与现实,中超俱乐部应更加理性地看待亚冠等洲际赛事。与其在虚荣与盲目中消耗自己,不如回归本源,专注于提升自身的实力与水平。如此,方能在未来的竞技场上走得更远、更稳。